曾国藩家书 第八十一篇 致泽儿:不急得失,寻转旋之机
时间:2019/3/1 0:18:57 来源:我爱写信
一 封 信 作 文网为 大家 提供曾国藩家书 第八十一篇 致泽儿:不急得失,寻转旋之机
【原文】
字谕纪泽儿:
三月卅日建德途次接澄侯弟在永丰所发一信,并尔将去省时在家所留之禀。尔到省后所寄一禀,却于二十八日先到也。
余于二十六日自祁门拔营起行,初一日至东流县。鲍军七千余人于二十五日自景德镇起行,三十日至下隅坂。因风雨阻滞,初三日始渡江,即日进援安庆,大约初八九可到。沅弟、季弟在安庆稳守十余日,极为平安。朱云岩带五百人,二十四自祁门起行,初二日已至安庆助守营壕,家中尽可放心。
此次贼救安庆,取势乃在千里以外,如湖北则破黄州,破德安,破孝感,破随州、云梦、黄梅、蕲州等属,江西则破吉安,破瑞州、吉水、新淦、永丰等属,皆所以分兵力,亟肆以疲我,多方以误我。贼之善于用兵,似较昔年更狡更悍。吾但求力破安庆一关,此外皆不遽与之急得失。转旋之机,只在一二月可决耳。
乡间早起之家,蔬菜茂盛之家,类多兴旺。晏起无蔬之家,类多衰弱。尔可于省城菜园中,用重价雇人至家种蔬,或二人亦可。其价若干,余由营中寄回。此嘱。涤生手示(东流县)。
此次未写信与澄叔,尔禀告之。
咸丰十一年四月初四日
【译文】
字谕纪泽儿:
我三月三十日前往建德,在途中收到澄弟在永丰写的信,还有你去省城时在家留下的禀文。你到达省城后寄来的禀文却在二十八日先收到。
我在二十六日从祁门拔营出发,在初一到达东流县。鲍军七千多人在二十五日从景德镇出发,三十日到达下隅坂。途中因遇狂风暴雨,无法前行,以致初三才得以渡江。渡江当天军队就开往安庆,以增援那里的部队,估计初八初九便可以到达。沅弟、季弟已经稳守了安庆十多天,也是平安无事。朱云岩带领五百人,二十四日从祁门出发,初二已到安庆,协助守卫营寨壕沟,家中尽可放心。
此次敌人表面上是援救安庆,实际上目的却在千里之外,如在湖北攻破黄州、德安、孝感、随州、云梦、黄梅、蕲州等地,在江西攻破吉安、瑞州、吉水、新淦、永丰等地,无非是想分散我军的兵力,以使我军疲惫,想方设法地算计我们。敌人越来越狡猾了,似乎比以前更强了。现在我们只求能攻克安庆,其他的都不急于和他们争得失。估计在一两个月内可有转机。
乡里早起之家,蔬菜茂盛之家,大多兴旺,家中富足。晚起,又不种蔬菜的人家,则家境大多衰弱。你可到省城菜园中,用高价雇人到家里种菜,或许两人就可以了。用了多少钱,由我从营中寄回,此嘱。
这次没给澄叔写信,你代我转达一下。
咸丰十一年四月初四日
【解读】
适当地把握时机,适时掌握主动权,就会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这是为人处世立于不败之地的要旨。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客观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也是极其有限的,但只要把握时机,善于动脑,主观能力就会助你成功。
浙江的裘甫起兵叛乱,攻占了几个城池,朝廷派王式镇压动乱。王式一上任,就命人将县里粮仓里的粮食发给饥民。众官对他的行为十分不解,都说:“军饷这么紧张,您刚上任,就把军饷散发给饥民,这是什么道理?”王式则说:“反贼用抢粮的把戏来诱惑饥民造反,我现在向他们散发粮食,那么百姓就不会强抢了。还有,各县没有守兵,根本就保护不了粮仓,如果不把粮食发给百姓,等到敌人来了,反而会成为敌人的资助品。”众将领听后,觉得十分有道理。果然,不久叛军到达,百姓纷纷抵抗,不到几个月,叛乱就被平定。
由此可见,世上的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情况、形势的变化,及时掌握有利时机,把握主动,灵活应付,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建功立业不可缺的本领。所以,有时候在许多场合,还要学会装糊涂,这种糊涂要有进有退,不同场合不同运用,以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审机审势,第一贵在审力。审力,知己知彼的功夫。咸丰五年,湘军水师围攻九江,曾国藩驻扎南康,久攻不下,他为此一筹莫展。这时,太平军乘机西上,第三次攻克武昌。八月,罗泽南至南康、湖口一带,“自知兵力不足以图功”,还依然率兵而去。曾国藩对此称赞说:“有识者皆佩服罗山用兵识时务,能取远势。”从中可知,用兵还要从大处着眼,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战略眼光。顾全局而不计小利,规划远大不图近功。
曾国藩善读兵书,又具有长期作战的经验教训。但他并非因循守旧,拘泥书本,而是主张择善而从,灵活变通。他总是善于根据形势而进行变通,找出一条可行之路,所以总会取得胜利。
曾国藩刚开始“剿匪”的时候,屡战屡败,但他异常执著,又屡败屡战。最终湘军攻克了天京,剿灭了太平天国的全部主力。他后来被封一等侯,并被慈禧誉为清朝的栋梁之才。但是,曾国藩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在攻下天京的时候,他手握10万从战争烟火和死人堆中爬出来的精锐部队,可以说当时清朝的命运有一半是握在他手里的,于是一些密友就劝他自立。他一位朋友写信给他,里面写了一首诗,最后一句说道:“鼎之轻重,似可问焉。”他把这句话改了一个字,然后把信又寄回给他的朋友,最后一句话成了:鼎之轻重,不可问焉。
因为曾国藩知道,当时的局势,虽然他位极人臣,军功盖世,手握重兵,但是,清朝廷已经在他周围布置了重重包围。李鸿章已经不再是曾国藩当初的学生了,李鸿章也已经拥有5万“洋枪队”,而且身居上海,极为富有;左宗棠则在他的西边屯兵“剿匪”;而长江以北则有八旗军驻守“协助”剿除太平天国。也就是说,当时的曾国藩,其实是处于三大军事集团的包围之中,稍有不慎,必被诛灭。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主动请求撤军,自剪羽翼,不能不说又是一个高明的选择,也是能够清楚认识形势,顺势而为的一个选择。倘若当时的曾国藩真的拥兵自立,最终会得到如何的结局,即使他再怎么绞尽脑汁,再怎么屡败屡战,恐怕还是会落下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所以,掌握趋势,洞察趋势,顺应趋势、善谋全局才能把握关键、成就大业;善断大势、顺势而为,才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先发制胜。
事业如此,人生也是如此。在关乎前途和命运的紧要关头,一个人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其关键在于“顺势而为”,也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审时度势,因时制宜,要具有顺势而动的智慧,达到“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免于未形”的境界。
生活中的我们,也必须以应变的心态看待社会、人事,不急于得失,时刻作好应付变故的思想准备,并机动灵活地运用应变之术,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苦难和障碍。
一 封 信 作 文网为 大家 提供曾国藩家书 第八十一篇 致泽儿:不急得失,寻转旋之机
阅读相关
1、【原文】沅甫九弟左右:在湖口专丁送去一缄,至南昌由驿递发去一函,均接到否?不接我弟家信已四十日,焦灼之至,未审弟病已痊愈否?余于二十四日出省…阅读全文
2、【原文】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九月十三日接到家信,系七月父亲在省所发;内有叔父及欧阳牧云进制致函,知祖母于七月初三日因感冒致恙,…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