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第八十八篇 致九弟:仁礼并用是带兵之法
时间:2019/3/5 0:17:30 来源:我爱写信
一 封信作文 网为您 提 供曾国藩家书 第八十八篇 致九弟:仁礼并用是带兵之法
【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有礼。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之心,尝望其成立、尝望其发达,则人知恩矣。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欺慢,泰而不骄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懔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守斯二者,虽蛮貊之邦行矣,何兵勇之不可治哉。
咸丰六年六月初四
【译文】
沅甫九弟左右:
带兵的方法,用恩情不如用仁义,用威严不如用礼遇。“仁”的意思就是“要想自己立身成事,先让别人立身;要想自己达到目的,先让别人达到目的”。对待士兵要有如对待自己子弟的心情,希望他们能够独立,能够发达。“礼”的意思,是指人与人之间要平等相待,不分年龄大小,不分位置上下,彼此不能怠慢、不能骄傲自大。衣冠端正,庄严肃穆,人们看见就生敬畏之心,觉得威严持重不猛烈,做事敬业,待人稳健,无形无声中显出崇高难犯的气势。这样,别人自然就会尊重他的威严。遵守这两个方面,即使到国外出使,也行得通,更何况带兵治军呢?
咸丰六年六月初四
【解读】
曾国藩经过多年的带兵实践,他发现“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对处理官兵关系极为有用。仁,就是自己想建功立业,则先让别人建功立业,自己想兴旺发达,则先让别人兴旺发达。如果你对人如此,那么官兵也会对你感恩戴德。礼,是指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官大官小都一视同仁。身处高位,不骄傲自大,不盛气凌人。衣冠整齐,举止严肃,就会令人望而生畏,对此敬重。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其言也厉。
与部下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距离才能产生神秘感和威慑力,以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要做到手中有兵,但要先礼后兵,只有先礼才能从道义上保持主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先礼”必须有“后兵”的威慑,若“先礼”不成,就必须“后兵”,若无“后兵”做后盾,则“先礼”难成也。
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这提醒我们,一开始就要与小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既可避免其不逊之烦,又不必因远之而生怨。其实对所有的人,初识时难辨其是小人还是君子,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确认其确为君子时再近不迟。否则,初识即近,一旦发现其为小人,则远也不是近也不是。
其实,就我们个人来讲,小人都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如果我们不随意近人、不随意交朋友,小人就不便对我们行事,这样,小人也就不能成为小人了。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正是这种“不卑不亢,泰而不骄,稳重庄敬”之态,才使他得以威势其下。
在曾国藩看来,带兵应该像父兄带子弟一样,父兄与子弟之间有着一种亲密关系,因为亲密才产生服从,因为距离才产生敬畏,这是一种家庭式的关系。而作为军中的主帅,更应把军队看做是自己的第二家庭。主帅为士兵处处着想,急士兵之所急,把他们的成功当做自己的成功,把他们的耻辱当做自己的耻辱。无论成功与否,都要嘘寒问暖,真心对待他们,对于他们的错误,要严厉指出,不要有一丝的虚伪和做作。如果将军和士兵达到这样一个程度,那么士兵一定会竭尽全力为将军效力,如此就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所以说,以“礼”带兵,不战自胜,两国交兵,勇者必胜,这是常规。
《左传》记载着“肉袒相迎”的故事,说的就是以“礼”带兵,以弱胜强。楚庄王率领部队去攻打郑国,看到的却是郑国的官兵袒胸露臂、赤手空拳地带领着国人在路上欢迎楚王。楚庄王心想:“这样的国君,肯定能礼贤下士,老百姓一定拥护他,为他拼死效命。”于是命令撤军。其实一个被侵略的国家,国王和百姓根本就不会欢迎敌人来到自己的国家。一般人听到敌人入侵的时候,反应只是拼命抵抗,更何况一个小小的郑国,只要强大的楚国一出兵,就会被灭掉。所以郑国国君劝住了那些义愤填膺、想与楚国决一死战的将士,而将士忍住心中的怒火,对楚军以“礼”相待,结果郑国没有用一兵一卒,就让侵略者撤了回去,即使侵略者再来进攻,他们也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
生活中,我们也常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一个蛮横无理的人对你大呼小叫,你感到十分气愤,这时如果你以牙还牙,结果肯定是打得不可开交,弄成两败俱伤,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但如果你能沉住气,以礼相迎,那么来者的锐气一下子减少一半,这样就可以有商量的余地,不至于使矛盾更加激化。
可见,当一个人,一个国家,处于危险境地又势不能敌时,以“礼”对之,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最好选择。
一 封信作文 网为您 提 供曾国藩家书 第八十八篇 致九弟:仁礼并用是带兵之法
阅读相关
1、【原文】沅弟左右:接李少帅信,知春霆因弟复奏之片,言省三系与任逆接仗、霆军系与赖逆交锋,大为不平,自奏伤疾举发,请开缺调理。又以书告少帅,谓…阅读全文
2、【原文】字谕纪泽儿:八月廿日胡必达、谢荣凤到,接尔母子及澄叔三信,并叔二信,俱悉一切。蔡迎五竟死于京口江中,可异可悯!兹将其口粮三两补去外,…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