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第一百零三篇 致诸弟:常存谦虚敬畏之心
时间:2019/3/13 3:54:33 来源:我爱写信
一 封信 作 文网 为你提 供曾国藩家书 第一百零三篇 致诸弟:常存谦虚敬畏之心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四月十六日,余寄第三号信交折差,备述进场阅卷及收门生诸事,内附寄会试题名录一纸。十七日朱啸山南旋,余寄第四号信,外银一百两、书一包计九函,高丽参一斤半。二十五日冯树堂南旋。余寄第五号家信,外寿屏一架,鹿胶二斤一包、对联条幅扇子及笔共一布包。想此三信,皆于六月可接到。
树堂去后,余于五月初二日新请李竹坞先生(名如篦,永顺府龙山县人,丁酉拔贡,庚子举人)教书。其人端方和顺,有志性理之学,虽不能如树堂之笃诚照人,而已为同辈所最难得者。
初二早,皇上御门办事。余蒙天恩,得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次日具折谢恩,蒙召见于勤政殿,天语垂问共四十余句。是日同升官者:李菡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罗衍升通政司副使,及余共三人。余蒙祖父余泽,频叨非分之荣,此次升官,尤出意外,日夜恐惧修省,实无德足以当之。诸弟远隔数千里之外,必须匡我之不逮,时时寄书规我之过,务使累世积德,不自我一人而堕。庶几持盈保泰,得免速致颠危。诸弟能常进箴规,则弟即吾之良师益友也。而诸弟亦宜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作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常存此心,则是载福之道也。
今年新进士善书者甚多,而湖南尤甚。萧史楼既得状元,而周荇农(寿昌)去岁中南元,孙芝房(鼎臣)又取朝元,可谓极盛。现在同乡诸人讲求词章之学者固多,讲求性理之学者亦不少,将来省运必大盛。
余身体平安,惟应酬太繁,日不暇给,自三月进闱以来,至今已满两月,未得看书。内人身体极弱,而无病痛。医者云必须服大补剂,乃可回元。现在所服之药与母亲大人十五年前所服之白术黑姜方略同,差有效验。儿女四人皆平顺如常。
去年寄家之银两,屡次写信求将分给戚族之数目详实告我,而至今无一字见示,殊不可解。以后务求四弟将帐目开出寄京,以释我之疑。又余所欲问家乡之事甚多,兹另开一单,烦弟逐条对是祷!兄国藩草。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
【译文】
四位老弟足下:
在四月十六日我把第三号家信交给信差,信中详细叙述了进场阅卷及收门生等事,信内还附有会试题名录一份。十七日朱啸山南归,我托他带回去第四号信,另外有一百两银子,书一包计九函,还有一斤半高丽参。二十五日冯树堂也回南方,我趁机托他带回去第五号家信,还有一架寿屏,一包重两斤的鹿胶,对联条幅扇子及笔共一个布包。估计以上三封信,到六月份大概都可以收到。
自树堂离开之后,我于五月二日新请到李竹坞先生(名如篦,永顺府龙山县人,丁酉年的贡生,庚子年的举人)教书。这个人仪表端庄,性情温顺和善,有志于性理之学,虽然不似树堂那样有笃诚朴实的品质来感染人,但在同辈中也算是个非常难得的人了。
初二一大早,我到皇上的御门办事,蒙受天恩,得升为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第二天写折子去谢恩,又蒙在勤政殿召见,皇上笑着问了我四十多句话。当日一同升官的还有:李菡升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罗衍升为通政司副使。我受祖父的余泽,多次得到超过我应得的荣耀,这次升官,特别出乎意料,所以我日夜都细心地反省自己,发现自己实在是没有什么德行能够让我接受这样的荣耀。弟弟要常常劝诫我,纠正我做得不好的地方和过错,务必使我家历代积累的德行,不能从我这儿开始衰落。而弟弟也要时刻存有一种敬畏的心理,不要认为家里有人做官,就可以欺侮人;不要认为自己有学问,就敢恃才傲物。常常谨记这一点才是获得福气之道。
今年的新进士,文章写得好的人很多,湖南的更多。萧史楼得了状元,周荇农(寿昌)去年中了南元,孙芝房(鼎臣)又得了朝元,可以说是盛极一时了。现在同乡中很多人喜欢研究词章学问,研究性理的人也不少,将来湖南的气运一定还会更加兴盛。
我的身体健康,只是应酬太多,没有空暇的时间,从三月进考场以来,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一直没有时间读书。你们嫂子的身体很弱,不过并没有什么大病。医生说:“必须吃些补药才能复原。”现在吃的药,与母亲大人十五年前所吃的白术黑姜方大体相同,有点效果。儿女四人都和平常一样。
去年寄到家里的钱,曾叫你们把分给戚族的数目详细地告诉我,而到如今没有一个字写来,实在不知道是为什么。请你们以后务必将账目寄来,好解除我的疑虑。还有,我很想知道家乡的事,已列出一个清单,请你们一件一件地说来细听。兄国藩草。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
【解读】
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敬畏之心是一个人有良知和操守的前提。人如果没有对自然的敬畏,那么地球上将不会看见美丽的青山绿水等景色;如果人们没有对法律的敬畏,那么罪恶就会在世间蔓延和横行;人如果没有对文化遗产的敬畏,那么我们的民族也不会留下那么多流芳百世的作品和值得人称赞的古代圣贤的称号;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人们为人处世都不存有一颗敬畏之心,那么就会让人变得庸俗、浮躁,甚至会肆无忌惮,让一种坏的作风生起,而使社会陷入一片混乱的局面中。
曾国藩深知敬畏的作用,在这封信中,他告诫弟弟要时常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不要认为自己家里有人当官,就仗势欺人,对别人大呼小叫;更不要认为自己有了很多学问,就十分自傲,目中无人。经常存有敬畏之心,是保持生活幸福的处世之道。
由此可见,曾国藩所强调的不是“独善其身”的谨小慎微,也不是不思进取的循规蹈矩,而是对权力的清醒认识和为官者应有的胸襟和风度。这种敬畏之心,体现的是一种庄严感和神圣感。在曾国藩看来,官员既然是为人民服务的,就要尊重人民。这种敬畏之心,蕴涵着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心有敬畏,就能够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唯恐有失误、有负重托。这种敬畏之心,折射出的是一种自律和自强。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敬畏之心,就会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纷繁复杂的事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诱惑面前保持坚贞,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曾国藩一生多次升迁,但与众不同的是,他在每次升迁后表现出的并不是内心的喜悦之情,而更多的是他内心的焦虑和警觉,这正是一种智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即便行高于人,他也夹紧尾巴,低调行事,处处小心,用行动诠释着内敛之美。他曾写过一副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从中可见曾国藩对敬畏之心的重视程度。
清朝时候,满族官员十分看不起汉族的官员,言语间总是有着冷言冷语。
一天,曾国藩进朝正准备参奏事宜,一个满族官员见到他后就在一旁不冷不热地说道:“像曾国藩这样的人还算是个人才,在我看来恐怕难以找出第二个这样的人吧?”
这时候,曾国藩的恩师穆彰阿对他的话语十分不满,反驳道:“难道郭嵩焘不算个才子吗?”
那个满族人说道:“算是,那恐怕也找不出第三个人了。”
当时,曾国藩还只是个翰林学院的侍讲学士,在这些达官显贵面前,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是曾国藩依旧不卑不亢、彬彬有礼地说道:“不瞒大人,并非是我夸言,像我这样的无才之辈,湖南个个都是,就连村夫俗子,都可以与我比一比。”
那个满族人听后,依旧冷冷地说:“那我有机会倒是想拜访一下。”说完,就告辞离去。
随后,事情没过几天,那个满族官员就以到南方出差为由,来到了曾国藩老家进行私访。他来到了白杨坪,路途中他碰到了一位老人,便问:“老丈,你可知道曾国藩?”
这位老人见面前这个人十分尊敬有礼,便十分客气地指着对面山坡答道:“那边就是,那个高嵋山下的屋场,就是他的家。”
满族官员心想,到了曾家门口,正好可以试一下这个地方人的文才,如果闹出笑话,回去一定可扫他曾国藩的面子。
于是他也不管面前的这位老人是否读过书,就指着远处的一座小石塔说:“远观宝塔尖尖,四面八方七层。请老丈对下联!”
老人被他这么一问,十分不解。看着他,笑着摇了摇手,牵牛走了。
满族官员见此,心中十分高兴。在他看来,他终于抓住了曾国藩的把柄。这回回去,一定让曾国藩下不来台。随后回去后,他见到曾国藩就说:“曾国藩,你说你们江南都是才子,我看是不是夸海口了呢!”接着他将他与那个曾国藩家乡老人相遇的场景说了一遍。
曾国藩听后,大笑起来。满族官员也愣住了,问曾国藩为何发笑。曾国藩这次停止了笑,说:“他已经答对了,不过这是哑语。难道大人连这个都不懂吗?”
满族官员被曾国藩说得一头雾水,忙问:“什么,哑对?”
曾国藩不慌不忙,依旧十分尊敬地回答道:“老人对你摇手,那意思是说:近看手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
满族官员听后,立刻觉得面红耳赤,再也无话可说了。
从中可见,满族官员对人丝毫没有一点敬畏之心,只是对汉人十分瞧不起。但是曾国藩作为汉人,却并没有因为满人的无理而进行指责和报复,而是依旧心存一种敬畏的心态,向满族官员证实,像他这样的人才,比比皆是。最后在曾国藩尊敬有礼,又不失大方的解释中,让满族的官员自知羞愧,再也不敢瞧不起汉人。
生活中,也存在着这种对人没有丝毫敬畏之心的人。有的人仗着自己有权有势,而贬低别人,瞧不起别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殊不知这种做法所带来的只是让人对你更加唾弃,要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如果一个人心存的只是高傲,那么根本也不会得到别人的敬畏,甚至会让自己因此而孤立无助,失去朋友,陷入孤木难成大器的境地。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时刻存有一颗谦虚敬畏之心,这是我们在社会中的立身之本,处世之法。
一 封信 作 文网 为你提 供曾国藩家书 第一百零三篇 致诸弟:常存谦虚敬畏之心
阅读相关
1、【原文】沅弟左右:厚庵到皖,坚辞督办一席,渠之赴江西与否,余不能代为主持。至于奏折,则必须渠亲自陈奏,余断不能代辞。厚帅现拟在此办折,拜疏后…阅读全文
2、【原文】字谕纪泽儿:二月十三日接正月二十三日来禀并澄侯叔一信,知五宅平安。二女正月二十日喜事诸凡顺遂,至以为慰。此间军事如恒。徽州解围后贼退…阅读全文